深度工作
[美] 卡尔·纽波特
总结
一、理论基础
-
核心定义:在无干扰状态下专注职业活动,使认知能力达极限,创造新价值且难以复制。
-
经济价值
- 高级技术工人:如内特·西尔弗用复杂工具分析数据,需快速掌握复杂工具。
- 超级明星:像大卫·海涅迈尔·汉森,全球化市场中顶尖人才获更多机会。
- 所有者:如约翰·杜尔,资本在新经济中获高回报。
-
稀缺原因
- 度量黑洞:知识工作价值难衡量,如大西洋传媒年耗百万美元处理邮件。
- 最小阻力原则:人们倾向选择简单行为,如即时回复邮件。
- 忙碌即生产力:知识工作者用忙碌证明价值,如雅虎禁止远程工作。
- 网络顶礼膜拜:技术垄断使人们盲目推崇网络工具,如《纽约时报》记者被迫发推特。
-
意义论证
- 神经学:专注构建积极世界观,如癌症患者专注生活美好提升幸福感。
- 心理学:心流体验带来满足,如亚当·格兰特高效产出。
- 哲学:如工匠般从深度工作中获意义,如里克·富勒尔锻造维京剑。
二、实践准则
-
准则1:工作要深入
-
深度哲学
哲学类型 特点 代表人物 禁欲主义 摒弃浮浅工作 唐纳德·克努特不用邮箱 双峰主义 分深度与开放时间 卡尔·荣格隐居写作 节奏主义 形成固定工作习惯 布莱恩·查普尔晨写 新闻记者 随时切入深度工作 沃尔特·艾萨克森写作 -
习惯化:如罗伯特·卡罗固定办公布局,达尔文规律作息。
- 大手笔:如J.K.罗琳住豪华酒店写作,比尔·盖茨“思考周”。
- 协作与执行:如贝尔实验室用“白板效应”协作,用4DX框架管理目标。
- 图安逸:设定停工时间,如作者5点半后不工作,用完工仪式缓解蔡加尼克效应。
-
-
准则2:拥抱无聊
- 拒绝分心:计划网络使用时间,如按网络时段表减少分心。
- 高强度工作:如罗斯福限时完成任务,提升专注能力。
- 有成果的冥想:如作者步行时思考问题,解决学术难题。
- 记忆训练:如丹尼尔·基洛夫记牌提升专注力,掌握记忆技巧。
-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
- 关键少数法则:评估工具对核心目标影响,如迈克尔·路易斯不用推特专注写作。
- 戒掉社交媒体:如赖安·尼科迪莫斯“打包派对”式戒断,评估工具价值。
- 不消遣网络:如阿诺德·本内特建议用高质量活动填充空闲时间,避免无意义浏览。
-
准则4:摒弃浮浅
- 时间计划:每天规划每分钟,如用笔记本划分时间方格。
- 深度分析:用“大学生胜任时间”评估活动深度,如学术写作需50-75周,PPT制作需2个月。
- 浮浅预算: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时间占比30%-50%,如37signals减少浮浅工作提升效率。
- 按时结束工作:如作者5点半后不工作,拉蒂卡·纳帕尔设每周50小时上限。
- 减少可联系性:如作者用“发件人过滤器”,教授对邮件选择性回复。
三、结论与价值
深度工作是信息时代的“超级力量”,如比尔·盖茨靠专注创立微软,作者通过深度工作使学术产出翻倍。培养此技能需克服舒适区,平衡深度与浮浅工作,最终实现高效与意义的职业生活。
关键问题及答案
-
为什么深度工作在信息时代更重要?
信息经济中,快速掌握复杂技能和产出精英级成果是成功关键,而深度工作能助人们实现这两点。如内特·西尔弗用深度工作分析数据成行业赢家,且深度工作者在全球化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
如何平衡深度工作与必要的浮浅工作?
可设定浮浅工作预算,如占工作时间30%-50%,用时间计划区分深度与浮浅活动,如每天规划时间方格,优先完成深度任务,将浮浅工作集中处理。像37signals通过减少浮浅工作提升效率,作者通过完工仪式管理浮浅事务。
-
社交媒体对深度工作有哪些具体影响?如何应对?
社交媒体易分散注意力,削弱专注能力,如频繁刷推特导致注意力残留,影响深度工作效率。应对方法包括用关键少数法则评估工具价值,戒掉低效社交媒体,如作者不用脸谱网,用发件人过滤器减少邮件干扰,将网络使用集中在计划时段。
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深度工作并非某种矫揉造作的怀旧情绪,也不是作家和 20 世纪早期哲学家独有的,而是在当今社会也很有价值的一种技能。
想要在社会经济中保持价值,就必须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艺术。
真正的奖励不会留给那些熟练使用脸谱网的人(这是一项浮浅任务,很容易复制),而是留给那些能够构建创新的分散式体系,使这项服务能够运转的人(毫无疑问是一种深度任务,很难复制)。
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为你带来深度满足感,这是一条经过验证的道路。
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如果你在一个浑浑噩噩的下午正浏览网页,忽然想要将注意力转移到一项需要高认知度的任务上,便需要大量抽取有限的意志力,强行将注意力从绚烂的网络内容上转移开。这样的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但如果你能够布置一些精妙的惯例和固定程序,比如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场所用于完成深度任务,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从长远看,你会因此更成功地实现深度工作。
有一种很普遍的认识,认为艺术家的工作靠的是灵感——不知从何而来的创意魔法让你灵机一动,灵光一闪,才思泉涌……但是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使大家明白,等待灵感来袭是非常非常糟糕的计划。事实上,我能给出的最好的建议或许就是,任何做创造性工作的人都应忽略灵感。
只有散步中得到的想法才是有价值的。
刚到英特尔,克里斯坦森就概要介绍了破坏性创新理论的一些基本点:根基稳固的公司经常会出其不意地被新兴公司赶下神坛,这些新兴公司以在低端市场兜售便宜产品起步,之后经过实践积累逐渐改进自己的廉价产品,直到刚好可以窃取高端市场份额。
给有意识的头脑休息的时间可以激活无意识头脑,从而理清最复杂的职业挑战。因此,屏蔽工作的习惯并不一定会降低你高效工作的时间,反而会使你开展的工作类型多样化。
到夜里你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做到有效的深度工作了。任何可以在夜里做的工作都不会是高价值产出的活动,不会对你的事业精进带来真正的益处;你此时的努力应该局限到低价值的浮浅任务上(以一种缓慢、低能耗的节奏进行)。换言之,推后了夜间的工作,你不会有什么重要的损失。
心理学各个不同分支领域数十年的研究都指向同一种结论,定期休息大脑可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工作时,努力工作。完成时,就放松下来。你响应电子邮件的平均时间可能会稍长一点,但是这些都可以得到补偿,掌握了精力复原能力的你在白天比那些筋疲力尽的同事做事更加深入,由此可以完成绝对多量且真正重要的工作。
把花在低影响力活动上的时间(比如在脸谱网上找老朋友)转投到高影响力的活动上(比如和一位好朋友共进午餐),这样你就能取得目标的更大成功。
在晚上或周末到来之前就确定要做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些安排好的爱好为这些时间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为了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活动,这将填满你的时间。根据本内特所言,每个晚上都有序地阅读自己挑选好的一系列书,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样的活动还有锻炼,与益友(面对面)交往。
人们都要懂得一个重要的道理,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它不像人的手脚一样会疲倦。除睡觉以外,它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如果你想抵御娱乐网站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么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避免分心,保持专注的能力,同时还有可能实现本内特的宏伟目标: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在一天里时常拿出一点时间来询问自己“在今天剩下的时间里,我做什么最有道理”,是一个很简单的习惯。这是一个让你思考如何产出最大化的习惯,而不是让你对自己的答案保持不折不挠的忠贞。
总而言之,纳帕尔和我之所以能够不似汤姆那样的加班,也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原因有二。其一,我们采用固定日程的方法,在做选择的时候有所侧重。严格缩减浮浅工作,保持深度,在解放了时间的同时,保证我们创造的新价值也不会减少。实际上,我可以这样说,减少浮浅工作为实现深度工作节省了更多的精力,使我们的产出比采用密集日程安排时更高。其二,我们的时间有限,因而会更谨慎地思考个人的组织习惯,这也使得我们产出的价值能够高于采用长时间但混乱的日程安排的人。